返回顶部

23年如一日 他把学校当成家

http://www.scol.com.cn  (2016-09-19 09:48:07)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王飞  

      

              9月8日,王家文回新建中心校,他以前的学生围着他嬉闹

9月8日,王家文回到荥经县新建乡中心校看他以前的8个学生。路上,沿途的乡亲热情地和他打招呼;刚走进校园,学生们涌向他,和他嬉戏、玩闹,他在学生中间,脸上露出的笑容,透露着两个字:幸福。

王家文是雅安市优秀乡村教师,这学期,他调到了荥经县荥河中心校,此前,他在荥经县新建乡中心校任教23年。

对每一个孩子负责

1993年,王家文来到荥经县新建乡中心校,一片泥巴墙的瓦房,几十双明亮的眼睛,而他,年轻、豪情万丈。新建乡偏远,但空气新鲜,山清水秀;这里交通不方便,但村民淳朴善良、热情好客……他努力发现身边的一切美好,并把感受到的美好化作教学的热情。

学生们有时会在上学路上摘一把野花放到王家文的办公桌上,学生家长也会专程给他带几颗白菜或者新挖的竹笋,对他说感谢。他走在街上,碰见学生或者学生家长,甚至他根本就不认识的人,都热情地招呼他“王老师”,他心里暖呼呼的,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所有的激情都有消退的一天。就在他结婚、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因为照顾学生,对家人的照顾不够,对娃娃的照顾更不够。乡村教师,收入也有限,孩子母乳不够,奶粉钱全靠岳母支持。那时,王家文也有过怀疑和动摇。

但正是对自己孩子的愧疚,让他意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别人的孩子,每个家长都期盼自己的孩子成才。乡村的孩子,受教育条件本就有限,他是他们的老师,承载着家长的期盼,更关系着孩子们的未来。从此,激情变为责任,他决定,要好好对自己的学生负责。

转变的另外一个原因来自他的岳母张洪锦,一个把一生都献给了乡村教育的全国优秀教师。岳母是从新建乡中心校退休的,她对乡村教育的付出和感情,激励着他,也鞭策着他,做一个优秀的乡村教师。

因材施教出成绩

王家文的学生中,超过一半是留守儿童。有的聪明早慧,有的淳朴善良,有的调皮天真,有的敏感小心……他熟悉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情况,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脾气性格,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沟通方法,因材施教。从教以来,他带过5届毕业生,凭着民主、科学的管理方法,他让孩子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生活中互相关心。他的班上,班风良好,学风浓郁,多名学生被评为县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所教班级多次被评为县级优秀班集体,教育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全县同类学校前茅。

教学中,王家文特别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和特长发展,多名学生获得县上开展的小学生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奖。他本人也多次获得县级教育部门的表彰,2008年被命名为荥经县首届青年骨干教师。

作为学校教导主任,王家文认真拟定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积极组织开展教科研活动,自觉加强学校教学的日常管理,高度重视教师培养工作,与青年教师们一起探讨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课堂教育中去,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3年如一日的坚守

学校的学生一届又一届长大,毕业;新老师来了,又走了;连校园,都从泥巴墙的瓦房变成了楼房,只有他,一直都在。王家文想对乡村里的学生负责,这一负责,23年就过去了。

新建乡小学的作息时间和城里的学校不同。早晨上课时间是早9点开始,中午12点55下课,下午3点半放学。压缩中午休息时间,早晚留出时间来给孩子们赶路。

在新建乡的23年,王家文的“生活工作化”。星期一到星期五,吃住都在学校,上课时是老师,下课了,或者放学了,还是老师。有学生功课不会,需要单独辅导;有学生家长有事,就托付老师照管一下;有的学生太小了,家长又不能来接,就送一下学生回家……

在新建乡,最难的是要耐得住寂寞。每次心情浮躁的时候,王家文就看书写毛笔字,或者去乡亲家里串门,以此排遣心里的情绪。不过每次看到学生们学习有了进步,取得好成绩时,幸福感就向王家文席卷而来,“像看到庄稼长成了”,所有的不愉快都忘在了脑后。

今年,王家文调离了新建乡中心校,但他心里依旧惦记着以前的学生们。

记者 杨亦萱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