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一场持续7小时的生死救援

http://www.scol.com.cn  (2017-01-11 10:41:56)  来源:北纬网  
编辑:王飞  

六旬老人遭遇车祸命在旦夕

市人民医院多科医护人员协力从死神手中将老人成功抢回

“嘀嘟、嘀嘟……”6日上午11时42分,雅安市人民医院门诊大楼外,一辆荥经县的120急救车呼啸而来。

随着车门被打开,一名老人被快速抬下车,推进了急诊科。

“患者男,63岁,荥经人,遭遇车祸,伤情危重,命在旦夕!”开通急救绿色通道,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命救援由此展开。雅安市人民医院多科医护人员协作抢救,历时7小时,先后两次手术,从死神手中将老人成功抢回,患者家属感慨万分。

当日,记者现场目睹了抢救的全过程,医护人员反应迅速、行动之快、处置妥当,令人震撼。

22分钟,抢命!

9科室协手救老人

“老人全身多发伤、口吐鲜血、呼吸极度困难……”

11时42分,老人被快速送入雅安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抢救室。

急诊科医护人员快速观察老人体征并做初步检查:口吐鲜血,意识模糊、烦躁,两侧瞳孔不等大,头部淤血颅内可能有出血,左下颌开放性损伤留下一个洞,气管重度闭合性损伤,颈部肿大压迫气道,气道梗阻呼吸极度困难,胸骨分离,双侧肋骨多发性骨折;血氧饱和度仅50%左右(血氧饱和度反映人的缺氧程度,正常值为94%-100%),呼吸极度困难,随时会有生命危险。

老人病情危重,命在旦夕。

“开启急救绿色通道,抢救一刻也不能耽搁!”急诊科医护人员当即进行现场抢救,心电监护、开放静脉通道,通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胸外科、神经外科、ICU(重症监护室)等多科医生到场会诊抢救。

3分钟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江剑桥、神经外科医生杜春富、胸外科医生张榕等多科医生全部到位协同作战。

“气道梗阻不能呼吸随时会死,必须第一时间‘抢命’,打通气道保住患者呼吸,生命得以延续,为后续手术争取时间。”会诊后,在全体医护协作下,医护人员当即在床旁展开“环甲膜穿刺”操作,以最短时间让老人梗阻的气道能够通气。

此时,其他医务人员同步通知手术室准备手术。

环甲膜穿刺是临床上对于有气道梗阻、呼吸困难濒临死亡的病人采用的急救方法之一,它可为后续气管切开术恢复患者呼吸赢得时间。

12时许,环甲膜穿刺成功,老人血氧饱和度上升。

至此,一系列规范的紧急抢救历时22分钟,先后涉及9个科室协作,老人性命暂时被抢回来了,为后续手术赢得了时间。

整个抢救过程,老人的入院相关手续均没有办理,医院明确指示:“生命第一,全力以赴先救老人!”。

12时04分,全体医护人员一路跑步将老人送往手术室,进行紧急手术抢救,送往途中,每到一处电梯口,后勤人员均已到位开启通道,保证全程无障碍绿色通行。

60分钟,救命!

一次手术老人得救

尽管“环甲膜穿刺”急救法让老人梗阻的气道暂时能通气,但并不能彻底解决气道梗阻,老人仍然随时会有生命危险。

时间就是生命!

“当下,我们必须为老人彻底打通气道,进行紧急气管切开术,才能救老人的命。”

为了争分夺秒,救援医护打破常规抢救老人,在没有任何医学影像诊断的情况下,凭借经验,选择直接为老人手术。

12时08分,老人被送至手术室,此时麻醉医生及手术室人员已准备就绪并到位。

考虑到老人口腔内大量出血,颈部肿胀明显,气管损伤的可能,麻醉医生建议行紧急气管切开术。

手术第一步“救命”,紧急气管切开术。

保险起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主任医师、医学博士黄定强亲自出马,第一时间赶来进行“紧急气管切开术”。

开始手术时,老人的左下颌开放性损伤,约为4厘米的一个洞,手指探查也触不到洞底,足足填塞了两尺长的纱条止血;另外,老人气管重度闭合性损伤,气道破裂颈部肿胀,老人的整个颈部处于急性出血状态,气道内大量血性分泌物,气道被鲜血所包裹。

“血太多,看不清楚……”现场一旁的同事提醒。

“不管了,先救命!”在多科医生的协助下,黄定强凭借经验,快速用手指触摸到气管准确的位置,分秒必争,快、准、稳地操刀下去,成功地切开老人的气管,关键时刻操作用了不到5分钟的时间。

气管切开后,插入气管导管,吸出大量血性分泌物;发现老人反式呼吸,麻醉医生立即进行全麻,打断自主呼吸,给予机控呼吸,缝合气管切口,固定气管导管,老人呼吸得以保证后,瞳孔也等大了,缺氧情况很快得到解决,血氧饱和度也上升到95%左右。

此时,手术台上,神经外科医生杜春富全程对老人的头部伤进行了跟踪观察,确保老人颅内伤情无大碍。

在没有医学影像检查报告的情况下,考虑到老人的胸骨、肋骨均有骨折,胸外科医生张榕则现场为老人做了双侧的胸腔穿刺,排除了气胸的可能性。并检查发现老人有严重的连枷胸(即在胸外伤,多处多根肋骨骨折时,胸廓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导致胸部伤处软组织失去胸廓的支撑,出现反常呼吸,即随呼气外凸,吸气时凹陷,又被称为“反常呼吸”),张榕当即为老人做了胸廓的外固定,避免骨折造成二次伤害,保持胸廓的稳定性。

此时,已是中午1时08分,第一次紧急手术成功结束,全程耗时60分钟,老人成功被救,生命体征逐渐平稳。

随后,参与抢救的多科医护人员顾不上吃午饭,又快速将老人送入放射科进行胸外伤医学影像检查,检查完毕后,送入ICU观察维护生命体征平稳,并再次进行会诊。

200分钟,保命!

二次手术老人脱险

一次手术后,老人的命算是获救了,但是要保命让老人脱离危险仍需再次手术。

医学影像报告证实,此前医生们的判断是正确的,老人车祸外伤导致双肺挫伤、胸腔积液,双侧胸骨和肋骨骨折引发严重的连枷胸。

老人的胸外伤有两个致命性的危害,就像不定时炸弹一样,随时都会危及老人的性命。

第一个致命危害是呼吸,老人肋骨骨折造成了连枷胸,人的正常吸气胸廓是扩张的,而此时老人受伤后,吸气是收缩的,处于反常呼吸状态,长时间的反常呼吸如不及时处理,会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

第二个致命危害是心脏,胸部后方是心脏和心包,老人的胸骨骨折位于心脏后方,如不及时手术,老人反常呼吸一旦加重,胸部骨折很有可能把心脏刺破导致死亡。

毫无疑问,要彻底让老人脱险,保住老人的性命,只能再次进行开胸手术。

老人在ICU接受相关救治后,专家们反复推敲制定了严密的手术方案,决定在全麻下开胸为老人进行“正中开胸胸骨骨折内固定+心包探查术”。

下午3时22分,老人从ICU被直接送去了手术室,一场长达200分钟的手术由此展开。

胸外科主任闫继强、医生张榕、冯昊三人搭档上台手术,麻醉科医生、手术室护士全程协作,手术有序平稳地展开。

随后,医生针对老人双侧胸骨、肋骨骨折引发的连枷胸,进行了“L”形正中开胸加左开胸,开胸后当即进行了“胸廓成形心包探查+降主动脉探查”。

探查中发现,老人左边胸腔有500毫升出血和相应的胸腔积液,以及左肺下叶“不张”。幸运的是,老人的心包、心脏、降主动脉是好的。

针对探查的情况,三位手术医生当即对老人进行了左胸的止血和左胸闭式引流清除积液。

随后,麻醉医生采用肺复张方法促使老人左肺下叶“复张”。

紧接着,医生对老人的胸骨、肋骨骨折进行了捆扎内固定,老人胸部的骨折得到了妥善的处理。

至此,老人的连枷胸被清除,胸廓恢复了正常的呼吸动度,危及老人性命的“炸弹”被彻底摘除。

下午6时42分,手术结束,老人被转入ICU进行后续观察治疗。

从上午11时42分救护车将老人送入医院急诊科抢救至下午6时42分二次手术结束,全程抢救刚好7小时,雅安市人民医院多科医护“7小时救援”从死神手中将老人成功抢回。

记者手记:点赞医者救死扶伤之美

6日,记者现场目睹了抢救老人的全过程。在抢救过程中,医院为老人开启了“生命通道”,不管患者是谁、患者家属是否在场、有没有人缴纳医疗费……在没有履行任何手续的情况下,全体医护人员配合默契,第一时间分秒必争地抢救老人,医护人员们用行动诠释了医者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

当日,车祸老人成功获救的事件,其实只是雅安市人民医院救治危重病人的一个缩影。透过雅安市人民医院多科医护人员“7小时救援”从死神手中将老人成功抢回的事件,让我看到了医者的责任与担当。

每一个抢救病人的场面,无不弥散着医护人员所承受的忙碌与压力。但在职责面前,我看到了无论多累多苦,他们始终认真、敬业、坚守与隐忍,这样的态度让人肃然起敬。

就在当天二次手术结束时,我原本要采访胸外科主任闫继强,但却得知,为了抢救病人,他当天做了多台手术。下午6时42分手术结束,从手术台上下来,已经一天没吃饭的他,累得身体快要支持不住后,我当场放弃了采访,不忍耽搁他的时间,期望他能够尽早休息。

其实,这样的工作点滴,在医生们眼里再平常不过。

面对当前社会紧张的医患关系,医生的职业吸引力面临挑战,荣誉感、认知度急剧下降,置身在诸多责难、非议与信任缺失的环境之中,无数的医护人员依然潜心践行着医者的责任与担当。我们不得不为这样的职业态度点个赞。

只是,职业之美固然芬芳四溢,但更需要理解与欣赏。医患相交是种缘分,也许上一秒我们只是平行线,这一秒便成为医患。大家同为劳动者,都在用辛勤汗水换取彼此生活的改善。同为劳动者,更应相互尊重,彼此体谅。唯此,劳动之美才能恒久绽放魅力,劳动的芬芳也才能弥香久远,回味悠长。

在每一个健康安心的日子里,你我或许不会想到这些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们;然而,当疾病来袭、当生命面临生死考验时,他们却自然而然成为你我第一个想到的人……

愿我们的社会大家庭,多一份对医务工作者的理解与感恩。我们也应该为医者救死扶伤之美点赞。

记者 高菲菲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