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石棉县:彝寨传来“读书声”“小课堂”助力乡村大发展

www.scol.com.cn  (2018-04-24 13:22:16)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王飞  

开展花椒种植技术培训

4月23日上午,雅安市石棉县擦罗彝族乡晏如村“村村响”广播发布了该村下一堂“农民夜校”的预告:“各位村民朋友,请于明天上午十点到村委会参加莲白种植技术培训,现场还将免费发放种子……”汉语一遍,彝语一遍,晏如村第一书记蒋连发在每一次举办夜校活动前,都会向村民发布开课信息。接下来,课程内容还会上传到村民微信群和QQ群,方便流动党员和外出务工人员随时随地学习。

蒋连发说:“群众需要什么,夜校就讲什么。我们采取入户调查等方式,了解群众所盼,群众‘点单’选内容、选地点、选教师,并提前做好教学安排进行公示,满足群众学习需求和兴趣。”

晏如村农民夜校开办以来,坚持以满足群众多元需求为办学宗旨,围绕加强农民思想教育,积极开展政策宣传、感恩教育、技能培训、文明新风等活动,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提升农民群众满意度。

上课场地活、授课方式巧,方便群众获得高质量教学

晏如村是石棉县中高山少数民族聚居村,属于省定贫困村,由于该村海拔较高,且村民居住较为分散。农民夜校常常利用农闲、晚上时间,把教学办到群众院坝、火塘边上、田间地头,方便群众就近参学。

村民王文清是晏如村有名的养蜂专家,但由于脑梗塞引起的左半身瘫痪,导致行动不便,有时正常人10分钟就能走完的路程,王文清往往要多花上一倍的时间。农民夜校教学场地的灵活化,为他免去了很多路程,现在王文清每一次夜校授课都会参加,积极性有了很大提升。“我喜欢安排在田地里的实践课,除了能直接学到技术外,也免去了从教室到地里的路程。对我来说,轻松了许多。”

彝族同胞胡口底子是村上贫困户之一,由于身体不是很好,做不了重体力活。一直以来都是靠养蜜蜂维持生计,他说:“我只会一些简单的汉语,之前村上让参加夜校学习,我很愿意,但担心听不懂汉语,学了不起作用。后来参加之后才发现夜校双语教学,让我没了后顾之忧。通过到夜校学习,我掌握了养蜂技术,家里的蜜蜂由之前的十来桶发展到现在的二十桶,今年,我争取要发展到五十桶,我对未来的发展越来越有信心了。”

为晏如村农民夜校2018年第1季度优秀学员颁发奖励

除了课程安排人性化外,晏如村的农民夜校在授课效果上也力求有效。今年3月,夜校为了让村民直观了解种植花椒技术,特意把课堂搬到了雅安市有名的花椒种植地——汉源县唐家镇楠木村,邀请当地花椒种植大户实地传授种植经验。这堂课下来,贫困户王友强说到:“这趟没白跑!课程安排得非常巴适,这个栽花椒的“土专家”有经验、技术好,他家的花椒长得也很好,一年下来收入肯定不会差。回去以后我要把今天讲授的知识记在本子上,好好学习,争取也种出像人家一样的花椒树!”

据了解,晏如村农民夜校常常邀请县内外涉农专家、医疗技术人员、脱贫示范户等轮流讲课,并在帮扶部门雅安市教育局的积极争取下,邀请到四川农业大学、雅安职业技术学院等机构的优质办学资源,进一步充实了师资力量。

日常管理善、激励措施多,让夜校教学更具吸引力

4月20日,晏如村农民夜校通过参考村民的出勤与学习情况,评出10名2018年第一季度优秀学员,为优秀学员发放了洗衣粉、牙膏、香皂等生活物品奖励。蒋连发说:“礼品虽轻,但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办法鼓励村民们多参加农民夜校活动,学以致用,搞好产业发展。”

除此以外,农民夜校“优秀学员”还将作为晏如村党员发展、村级后备干部培养、村组干部任用重要参考。而村民在夜校的学习积分,也与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就业推荐、创业扶持等挂钩,条件成熟时,还可实行学习积分兑换实物奖励,促进学员学深做实。

村民徐世友是本次优秀学员之一,从夜校开始起到现在,他每期夜校都有参加。他说:“原来我家经济收入一般,又没有机会外出学习,一直以来都是用传统方式来种地和养殖。自从村里开办农民夜校后,我把家里的田地改种成核桃、猕猴桃、中药材等经济作物,还科学养猪、养蜜蜂,家里的经济一路好转,去年净收入就达五万元,现在还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和“党建扶贫 双百示范”项目党员示范户,现在我干活是越来越有劲了!”

通过农民夜校,晏如村这座彝家山寨传出的“读书声”,正改变着村上的产业发展模式,也改变着村民的生活。据了解,自2016年11月开班以来,晏如村农民夜校共开展活动49期,组织村民学政策、学文化、学法律、学技术,培训群众2100余人次,带动全村发展核桃1800余亩,花椒1000余亩,高山蔬菜1460亩,高山生态蜜蜂800桶,脆红李200余亩,特色产业叠加经济效应已凸显,脱贫攻坚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石组宣 记者 杨路铭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