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本报记者乘坐直升机从空中航拍重建后的芦山县新貌。本报记者 何海洋 摄
本报记者 王飞 游飞 陈碧红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战胜灾难、跨越发展是最好的“补偿”。在7.0级强烈地震“突袭”芦山三个月后,2013年7月20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带领灾区群众开始重建幸福美丽新家园的艰辛跋涉。
“三年基本完成”,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灾后恢复重建确立了时间表,并将重建工作的“指挥棒”交给四川,要求探索“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新路。这是我国重大自然灾害恢复重建由中央直接安排部署转向地方负责制的重大转变与创新。
国家课题,四川使命,灾后重建“国家实验”的四川答卷用智慧与担当书写。
从城乡住房到医院学校,从产业园区到植被河流,在一千个日日夜夜中,灾区干部群众踊跃投身重建战场,攻坚克难,砥砺奋进。
截至今年6月底,由地方承担的2419个项目完工2382个、完工率达到98.47%,完成投资781.99亿元、投资完成率达到98.76%,基本完成三年灾后重建目标,“户户安居有业、民生保障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生态文明进步、同步奔康致富”的规划愿景逐步成为美好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