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芦山地震灾后重建基本完成之际
□新华社记者 叶建平 董小红
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坚固现代的学校医院、宽敞平整的公路、气势恢宏的厂房……记者近日走进芦山地震灾区看到,一座“绿色家园”拔地而起,百姓有生计、发展有后劲。
在党的领导下,灾区人民在短短3年时间里,不仅基本完成了灾后重建,还走出了一条大灾重建体制机制转型的新路子。
用先进的理念指引,建成长江上游“绿色家园”
绿油油的藤蔓生机勃勃,看着丰收在望的猕猴桃,芦山县火炬村村民赵秀兰开心地笑了。
火炬村位于芦山县城边上,过去只有泥巴小路。震后,沿村修起了柏油路环线。在党委政府引导下,村民们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建成了1400多亩红心猕猴桃基地。
赵秀兰家种了10亩猕猴桃,去年有1亩多地开始挂果,卖了七八千元。赵秀兰说,到了丰果期,预计一亩地可挣一万多元。“以后儿子都不用出去打工了,在家种猕猴桃就能挣钱。”
火炬村的变迁,是芦山灾后重建的缩影。芦山灾区是我国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重建启动前,党中央提出,重建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一个个重建规划,绘就出了一幅“绿色家园”的幸福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