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雅安市下“绣花”功夫,力保打赢脱贫攻坚战

http://www.scol.com.cn  (2017-04-20 08:55:59)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王飞  

雅安市雨城区余家村坚持重建脱贫双攻坚,村民们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 郝飞 郝立艺 摄

4月19日,在雅安市雨城区凤鸣乡顶峰村,连片成山的2700多亩茶园错落有致,茶山大道两旁的紫薇含苞待放,在这花、茶掩映之中,村民李红正忙着修建自家的农家乐。“有政府的创业补贴和贴息贷款,我准备发展农家乐。”依靠发展种养殖,去年已经脱贫的李红,对未来的发展,有着更大的规划。

在名山区双河乡六合村、荥经县龙苍沟镇万年村,村民们在田间地头忙着春播,村子里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村民们喜滋滋地说,是党和政府的扶贫帮助,让他们的生活越过越好。

雅安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盆地西缘,是盆周山区、革命老区、移民重点库区,又在5年内连续遭受两次地震,贫困问题较突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2013年底通过精准识别,全市有建档立卡贫困村261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4136户103768人,贫困发生率9.1%。

长期以来,雅安市始终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把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作为雅安当前和“十三五”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重大民生工程,审议通过《中共雅安市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意见》,确定了“四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工作目标,打出了“3+13”政策组合拳,吹响了向贫困宣战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角,形成了集中力量推进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截至2016年底,全市共扶持85673名农村贫困对象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剩余建档立卡贫困户6492户18095人,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9.1%下降到1.6%,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A 精准识别 细化落实帮扶政策

“去年一年,光是家里二老的医疗费,就花了7万余元。由于享受‘零支付’政策,我们一分钱都没花。”通过医疗扶贫项目,芦山县清仁乡同盟村齐心组段景明家的两位老人享受到县域住院“零支付”、县外住院“微支付”的惠民政策。

2016年以来,雅安市坚持目标引领,强化责任倒逼,紧紧锁定全年目标任务,严格对照贫困村退出标准、贫困户脱贫标准,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要求,加快推进脱贫项目建设,落地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全力落实“六个精准”。认真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六有”信息录入更新等工作,分类确定“五个一批”涉及的贫困户数、人口、结构及分布情况,全面核实厘清全市贫困群众和贫困村的基本情况,确保户卡、村册群众公认、数据准确、原因清楚。以“六有”大数据平台升级工作为契机,加强数据动态调整、动态管理,做到有进有出、进退有据。严格对照“人脱贫、村退出”的新要求、新标准,对2014年、2015年脱贫户开展“回头看”工作,查漏补缺,补齐短板。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精准帮扶措施、项目和资金,算好账、分好类、建好卷、归好档,做到账实相符。

在精准识别基础上,雅安市细化落实帮扶政策。为切实解决贫困群众突出问题,强化政策兜底力度,雅安市组织相关部门深入调研论证,制定并实施了多个行之有效的专项政策措施。

一是落实“双线合一”政策。按照3240元标准,制定出台了《雅安市双线合一低保兜底脱贫工作方案》,2016年10月前全面实现了贫困线、低保线“双线合一”。目前,全市已将符合条件的7520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纳入低保。

二是落实医疗救助政策。按照“一乡一簿,一村一册,一人一卡”建立贫困人口健康档案,实行动态台账管理;出台《精准扶贫医疗救助专项工作方案》,确保贫困群众在患病就医时,实现在县域内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个人医疗费用支出控制在10%以内,切实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目前全市已落实医疗扶贫专项资金706.8万元,救助建档立卡贫困群众26491名,为贫困群众提供免费治疗服务、健康教育宣传服务32431人次。

三是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出台《教育助学专项工作方案》,建立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学生资助体系,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自愿就读市域内中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进行专项资助,每生每年专项资助生活费3000元;目前全市已对5913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给予资助,实现了应助尽助、应免尽免的资助目标,全市贫困家庭子女无一因贫困而辍学。

四是落实养老扶贫政策。制定出台《养老扶贫工作方案》,对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中失能、半失能老人实行低收费的集中养老服务,帮助贫困家庭劳动力从照料老人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通过产业发展或务工增加收入、实现脱贫。

五是落实金融扶贫政策。研究制定《雅安市金融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6-2020年)》和《雅安市扶贫小额信贷实施细则》,全市共设立分险基金1100万元,已向28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840.45万元扶贫小额信用贷款。

六是落实农村贫困残疾人政策补贴。建立完善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2016年共有7044名农村残疾人低保对象享受困难生活津贴,共有19200名重度残疾人享受重度护理补贴。

天全县南天新镇周围的猕猴桃产业基地。 郝立艺 摄

B 四大结合 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4月10日一大早,名山区前进乡郑岩村1组的贫困户郑万全就忙着打扫鸡舍,给鸡喂食。“现在养了鸡,又养了猪,收入见涨,今年脱贫应该没问题”。在对口帮扶单位雅安市投资促进局的帮助下,郑万全对今年摘掉“贫困帽”很有信心。

雅安在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注重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拓创新,不断探索丰富脱贫攻坚工作实践。

把灾后重建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坚持把“灾后重建帮扶一批”作为灾后恢复重建新路子雅安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恢复重建与扶贫解困,使灾后重建的过程成为脱贫攻坚的过程。2014年以来,全市共有4万多人通过灾后重建帮扶而脱贫,占脱贫总人口的60%。优先改善住房条件,建立农房重建贷款担保基金,优先将困难户纳入贴息贷款发放范围;对625户特困户由政府“兜底”建房,4482户建房困难户通过部门帮扶、社会援助、对口援建等方式建房;对878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危旧房改造。

把绿色发展与脱贫攻坚相结合。雅安市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精准脱贫精准扶贫工作中,积极探索“绿而美、绿变金”生态发展特色扶贫道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扶贫促增收,主动、深入挖掘贫困村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引导、鼓励和扶持贫困村农户、贫困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1+N”产业发展新模式(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银行+贫困户+电子商务平台),促进农民在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中获得更多利益;安排财政专项资金扶持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支持贫困群众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民族手工业,自力更生脱贫增收;2016年全市261个贫困村新发展和改造提升农业特色产业9.55万亩,培育市级以上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7家、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117家,覆盖带动60%有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增收。大力发展农旅融合扶贫促增收,深化生态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3条经济走廊建设,积极打造特色旅游线路,辐射带动周边贫困村脱贫致富;引导具备条件的贫困户参与或开办农家乐、乡村旅馆、休闲农庄、特色民宿等,增加经营收入,实现脱贫增收;以项目开发建设和A级旅游景区创建为契机,完善沿线旅游扶贫村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切实让困难群众在旅游项目建设中实现居住环境改善与脱贫的双重目标;2016年全市重点打造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11个,省级精品村寨11个,乡村旅游民宿达标户33个,培育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协会5家,星级农家乐和乡村酒店79家,带动参与旅游的贫困户人均增收1500元。

把振兴发展与脱贫攻坚相结合。雅安市坚持把整体奔康与脱贫攻坚相统筹,坚定不移推进“四大行动计划”,多种渠道助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大力实施工业强市行动计划,推动实施一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工业扶贫项目,为扩大就业和致富奔康提供强力的产业支撑;建立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吸纳农村贫困群众就业激励机制,支持鼓励园区和企业拿出专门岗位吸纳贫困群众就业;积极争取省级及省内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引进和承接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到雅安发展,拓宽就业渠道,确保贫困群众就地进入工业企业就业增收。大力实施生态富民行动计划,紧抓雅安生态资源特色优势,围绕“一区三廊五雅”,着力培育贫困村“一村一品”“多村一业”,积极引导、鼓励和扶持贫困村农户、贫困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在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中获得更多利益;围绕“一区五业四廊”,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积极引导具备条件的贫困村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等,充分发挥出农旅融合对增收脱贫的带动作用;支持贫困地区群众直接参与重大生态工程建设,让贫困群众从生态保护中得到更多实惠。

把能力提升与脱贫攻坚相结合。雅安市紧紧围绕“如何脱”根本问题,坚持扶贫先扶志,大力实施民主管理、依法治理、文明培育“三大提升工程”,激发贫困群众主体作用,提升发展能力,着力塑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新风正气。实施民主管理提升工程,创新贫困村社会管理,全面推广村委会、议事会、监委会、业委会和自建委、自管委“四会两委”管理模式,脱贫攻坚重大事务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扶贫资金、扶贫项目情况定期向贫困群众公开,让贫困群众成为脱贫攻坚的实施者、受益者和脱贫政策的宣讲者。实施依法治理提升工程,深入开展法治扶贫“五个一”专项行动和法律进农村活动,强化农村广大群众的法制教育,增强群众法律意识,逐步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实施文明培育提升工程,深入推进文明细胞创建工程,积极开展“雅安好人”“文明家庭”“和谐村组”“星级文明户”“科技示范户”等创建评比活动,根据各贫困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村民公约,提高农民群众文明素质,努力将贫困群众培育成为有文化、守法规、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升贫困群众自身发展能力。

□刘逸梅 张超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