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道工序!雨城区藏茶成为非遗“活化石”

2020-12-22 22:02:5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飞

公兴茶号(老片)

四川在线消息(雅安频道 罗光德)12月21日,冬日的暖阳洒满雨城大地。在雅安市区雨城区,人们发现一处处浸染着绿苔的茶马古道文化遗存,见证着雅安茶马古道昔日辉煌——

在雨城区观化乡,清代飞龙关古道遗址依山而建,沿东南向西北延伸入荥经,沿线现仍保存有倒马坎摩崖造像、普慧寺遗址、飞龙关关口、古道、碑刻、拐子窝等。在雅安市区前往雨城区上里古镇的路上,碧峰峡七盘山上也留存着背运茶叶的清代茶马古道。

“早在1950年2月1日西康雅安解放之前,雅安城内天增公、孚和等茶号占据了城中大片的黄金地段,各茶号厂房、仓库和马店子等设施一应俱全,各路茶商采办云集。”

“从雅安至康定段俗称‘大路’,由此道入康定的茶,称之为大路茶。明朝时期,黎、雅、碉门成为边茶的最大市场,‘秦蜀之茶,自碉门、黎、雅,抵朵甘、乌思藏,五千余里皆用之’。”

解放初茶厂

国家一级评茶师李洪奇介绍说,明洪武年间因岩州设市,又开通了一条从雨城至天全、通往泸定岚安的茶道,该道俗称“小路”,沿此道运往打箭炉的茶称“小路茶”。清康熙年间,随着泸定铁索桥的建成,这条路线亦相应改变。前述从打箭炉(康定)至昌都的一段茶道俗称康北道,清初又开通了康南道,即从康定出发,经稚江、理塘、义敦、巴塘、芒康、察稚,至昌都与康北道合,此道开通后从打箭炉入藏多经此道。

据相关资料记载,我国大规模的茶马互市始于唐代,盛于宋、明,止于清代,存续1000多年。《西藏政教鉴附录》记载:“茶叶自文成公主入藏地”,即雨城雅安所产龙团、凤饼,贡奉朝廷后作为和蕃礼品带进藏区。相关史料还记载,最早的茶马互市是“开元十六年(728年),唐、宋以来朝廷对茶叶实行垄断,先后行“茶马互市”、“榷茶制”、“引岸制”等政策“以茶治边”,雅安藏茶迅速发展,雅安藏茶源源不断地输入西藏。

雅安城区青衣江平羌渡口的边茶运输

“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

李洪奇介绍称,据乾隆年间统计,雅安雨城、荥经、天全等县销往打箭炉的边茶总引额数达十万零三百四十担,计约一千万斤以上。民国时期,每年引票销售量均在十万张左右,其中最低额年份亦在六万九千多张。南路边茶运往打箭炉(康定)销给藏商后,藏商需招引“贾卓娃”(缝茶工)用牛皮将茶叶重新打包缝制,若运距短就缝“花包”,若运至西藏则需缝“满包”,一是防备途中损坏,二是便于驮运。每驮六包茶。茶包需从中对开,然后折迭打包。而为了适应青藏高原的生存需求,以及长途、长时间运输储存的需要,藏茶历经自唐以来的1300多年历史,从种植、初制到加工运输,发展出了适应藏区条件的制作加工方法,并在明清时逐渐成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藏茶工艺。从茶农采摘“刀子茶”,“下红锅”杀青做成“毛茶”,然后初制为“做庄茶”,藏茶生产要经历“渥堆”、“翻堆”、“出仓”、“晒茶”、“上仓”、“拣茶”、“清茶”、“铡梗”、“配仓”、“打吊”“蒸茶”、“舂包”、“出包”、“裹纸”、“捆包”32道工艺,约六个月左右时间依古法炮制出品,生产出来的标准藏茶褐黑有光,具有“红、浓、陈、醇”四绝特色。

悠久传承的历史,独特复杂的32道生产工艺,让藏茶成为了非遗的“活化石”。如今,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藏茶见证了千年藏汉文化的和谐交融,被誉为“雪域高原上的维生素”、藏族同胞的“生命之茶”。

“由于地处四川盆地西缘山区,雨城区气候温和,多夜雨、多云雾,是茶树生长最适宜地区之一。”据一位专家介绍,目前雨城区现有主要藏茶企业1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7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此外还有藏茶分装、营销型企业10余家,参与藏茶初制的和试生产藏茶的企业有10余家。作为藏茶之乡,2020年“雅安藏茶”品牌价值达19.9亿。目前,藏茶系列产品主要有紧压茶、散藏茶、袋泡茶、再加工藏茶、藏茶粉、藏茶浓缩液、藏茶装饰品等七大类100多种产品,获得市场普遍认可。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丰富藏茶产业业态,探索实践“藏茶+旅游”新路子,在多营镇打造“中国藏茶村”,涵盖世界茶种园、藏茶文化展示馆、藏茶展销区、藏茶文化主题客栈等多种功能设施。截至目前,藏茶村累计接待中外考察团100余个,各级领导和中外游客近5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600余万元,成为推介藏茶品牌、推动全域旅游、展示独特人文重要窗口。

“黑茶鼻祖”、“国家非遗”……一个个金字招牌,让雨城“雅安藏茶”成为地理标志。2020年仅上半年,雨城区全区藏茶产量已经达3万吨,综合产值突破20亿元。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