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雅安频道 廖诗雪)6月6日,初夏的荥经县兰家山森林公园,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茂密的树木层层叠叠,枝叶繁茂,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2017年成立的全省首个生态修复司法点位——兰家山补植复绿警示教育基地就在这里,”荥经县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蒲彦桦介绍,目前这里共补植补种了307棵桢楠树、桂花树。
荥经县人民法院桢楠王公园法官工作站揭牌
兰家山补植复绿警示教育基地内,王某正一株一株地仔细查看自己栽种的桢楠树。
2021年12月,因滥伐林木罪,王某被荥经县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四千元。同时,在指定的范围内,补植黄柏树苗和桢楠树,并经林业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对栽植的黄柏树苗和桢楠树进行为期三年的抚育,保证成活率达85%以上。
“基于恢复性司法理念,我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完善‘补植复绿’,来恢复受到损害的生态环境。”蒲彦桦说,截至目前,荥经县人民法院共判补栽补种特定树木1400余株。
在兰家山补植复绿警示教育基地内的树木逐渐高大的同时,位于中国·荥经桢楠王公园内的恢复性司法执行案件生态修复点,也补栽补种了51株小叶桢楠。
依托恢复性司法执行案件生态修复点,一天前,云峰“桢”法——桢楠王公园法官工作站在这里揭牌,具备生态示范性修复、环境资源法治宣传、环境司法协作共治等多个功能。同时,雅安全市首份古树名木《司法保护令》也在这里发布。“依托桢楠王公园为司法据点,充分发挥能动司法作用,为县域经济发展筑牢司法盾牌、倡行保护理念作了很好的实践,这是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的最好诠释。”蒲彦桦说。
“雅安市中级人民法院自2015年发出全省首份‘补栽补种令’,到2022年开展全省首例‘碳汇’修复和全国首例‘主动耕地修复’,一直以来以以纵深推进修复性司法为抓手,切实守护雅安生态本底。”雅安市中级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法院将扎实推进司法服务保障“双碳”目标创新试点工作,依托全国首个省级“碳汇”司法实践基地,积极探索试点碳汇产品交易,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实现绿色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司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