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在线(雅安频道 刘静茹)10月24日,在天津举办的2025(第二十七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矿山生态修复专题论坛”上,自然资源部正式发布30个矿区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其中,雅安市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石棉片区)废弃矿区生态修复项目成功入选,成为四川省唯一入选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区生态修复案例,展现了雅安在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中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
石棉县因矿得名、因矿而兴,自20世纪50年代起,长期开采为国家建设贡献了大量石棉资源,却也留下了3座巨型尾矿库,堆存尾矿总量达4195.8万立方米。这些矿渣不仅占用土地、潜在地质灾害风险,更因石棉纤维的“三高”危害,严重威胁大熊猫栖息地与区域生态安全。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雅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统筹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总投资1.25亿元,对石棉片区245.22公顷废弃矿区实施系统性修复。

矿山修复前
项目创新采用“底部级配防渗+中部黏土封堆覆盖+表层植被护面”三级防护组合,有效阻隔石棉纤维扩散,提升土壤保水固表能力,为植被恢复奠定基础。通过“四周截水防汇+中部生态滤排”系统,将矿渣渗滤液中石棉纤维含量控制在0.01根/毫升,仅为国家标准的十分之一;同时利用智能安全帽、全封闭作业服实现施工全程“零职业暴露”。针对高山峡谷区水资源匮乏问题,构建“分区—分时—分布式”智慧保育系统,通过自动监测水肥、精准灌溉,实现养护无人值守,大幅降低长期运维成本。

现场施工图
通过市县协同联动机制,项目已于2025年6月完成建设,修复178.3公顷城镇周边废弃地,消除9处地灾隐患,保障2.5万居民安全。通过生态廊道建设,大熊猫潜在栖息地连通性提升30%。项目直接带动就业500余人次,后续还将打造“大熊猫科普基地+生态旅游”产业链,推动“矿山修复—产业升级—乡村振兴”良性循环。

矿山修复后
此次入选全国典型案例,标志着雅安石棉片区废弃矿区修复模式已形成可推广的实践经验,为干热河谷气候区工业基地、国家公园周边敏感地带及特殊矿种治理提供了重要参考。随着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四川展厅对矿产资源和生态成果的集中展示,雅安这一“绿染矿渣、熊猫归栖”的治理故事,正成为全国矿区生态修复的亮眼名片。
图片来源:雅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