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源:从区域的梯度布局产业的精度

2020-10-14 18:56:2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飞

四川在线消息(雅安频道 张超 黄刚)10月13日,雅安市汉源县人民公园上立起了一些展柜与展架,大约1周后,来自全县21个乡镇数十种特色农产品将上架展销会,而这些产品大部分来自已退出的贫困村,通过“消费扶贫”方式,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成效。

近年来,汉源县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圆满完成8826户、3003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和63个贫困村退出的目标任务,至今无一人返贫。

汉源县县域面积大,人口分散,从海拔600米的河谷地带、到海拔近4000米的高山山区,居住区海拔跨度近3000米。瞄准区域海拔梯度差异,布局农业产业,汉源县走出了一条精准的“脱贫之路”。

河谷地区:耗时7年 产业成功“转型”

“这一车大概5000斤,运到成都通常3—4天能卖完,每斤的毛利润在1元左右。”10月12日下午5时许,成都商贩陈琦在汉源县宜东镇收购了满满一车新鲜的苹果,匆匆秤重结款后,马不停蹄地开启了回程之旅。“抓紧时间跑得勤一点,也能够在丰收期多赚一点。”

10月的宜东镇,红苹果已挂在枝头,随意摘下咬上一口,鲜脆饱满。苹果园一旁,大大小小的货运车辆穿梭往来,满载秋天的果实。村民在自家院坝将刚采摘的苹果选拣分类,脸上的笑容盖住了疲惫。

海拔约1000米的富庄等乡镇,受益于肥沃的土壤和流沙河的滋润,一直以来,都是水果、蔬菜的产区。“不能浪费了这一资源。”在此工作20多年的高级农艺师陈晓勇至今仍在思考当地产业结构,他认为,农业产业更应该走在市场前面,而不是被市场左右。

目前,仅在宜东镇就有约6万亩苹果园,年产近10万吨的苹果将集中在10月和11月进行销售。“通过多年的发展,这里的苹果已积累了良好的口碑。”陈晓勇回忆,在宜东镇三江村苹果产区,曾经有一天同时驶入了32辆大货车,将村道堵得水泄不通。

丰收的喜悦弥漫着整个小镇,而变化始于17年前。

2003年,村民原本种植的梨受市场影响,价格开始下滑。“通过全面考察和科学分析,我们认为是时候可以将产业换代升级了。”陈晓勇说,由于苹果和梨生长所需的环境、种植技术特点和产量等多个因素相似,便鼓励大家用“苹果”换“梨”,三江村村民石明清便成为了首批“吃螃蟹的人”。

下定决心后,石明清将自家梨树、玉米全部换成了苹果,“在县、乡两级农技员的指导下,我们也四处学习,帮助苹果正常生长。”

期间,不少村民将梨园变成了苹果林。2010年,三江村的苹果以每公斤3元的价格进入市场,是同期梨子价格的数倍之多。

如今,61岁的石明清已开始接触电商,今年15万公斤苹果已找到订单,最高售价达到了每公斤7元。从一窍不通到经验丰富,石明清逐渐成为了村里名副其实的致富带头人,每年,他还要前往江浙、东北等地“跑市场”,帮助村民拓宽销路。

同时,苹果套种花椒、李子的种植方式已在当地推广,村民们腰包鼓了,产业发展也欣欣向荣。

山谷地带:农旅融合 村民生活蒸蒸日上

进入10月,主产甜樱桃和花椒的汉源县清溪镇同心村进入一个相对农闲的时刻,12日午时,汉源县瑞希种植农民合作社理事长郭先义正在手机上查询成都到重庆的动车票,今年合作社1万公斤甜樱桃、2500公斤花椒的销量似乎并不令他满足:“趁着这段时间去重庆跑跑,为明年增收打下基础。”

同心村海拔约1800米,土壤肥沃,气候干湿分明,是种植甜樱桃和花椒的首选之地。缓行在村中步道,静听潺潺溪流,果树随风摇曳,夹杂着阵阵椒香。环顾四周,村民大都建起了三层小楼,80多盏太阳能路灯分布均匀,通组公路从国道108线向四周延伸。

近年来,同心村加大甜樱桃、花椒管护培训力度,从种植、套袋、施肥、选果、运输等全过程精准把控果品品质,提质扩面发展甜樱桃、花椒等产业5200余亩,年产值达到了 6000万余元。村里还同时拥有多家合作社、家庭农场,在促进水果销售的同时,解决了贫困户滞销、就业等问题。

“无论他们什么时候把产品送来,我都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郭先义说,合作社已有15户脱困户加入,合作社除了收购他们自家的农产品,还会让他们在合作社的果园里务工,多渠道增收。

借助“甜樱桃+花椒”产业,昔日的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为了集农业生产和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幸福美丽新村。

10月11日上午,同心村四季田园农家乐店主杨兴荣送走了国庆中秋假期到此游玩的最后一批游客,正在清理房间。“不只是我家,全村20多家农家乐都住满了人。”杨兴荣说,除了节假日,每年产甜樱桃的7、8月份,是这里人最多的时候,游客们摘新鲜水果、吃地道农家饭,有的甚至会在此长住1个月。

同心村在巩固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鼓励农户开办农家乐、采摘体验园。“2019年,全村接待游客1.2万人,旅游收入达到了82万元。”同心村驻村第一书记姜晶介绍,全村实现了农家乐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优,村民人均年收入也从贫困村退出前的3000元提升到如今的1万余元。

高山山区:从田间到餐桌的生态餐

10月13日清晨,一辆川A牌照的送奶车缓缓上山,不久后,拉着6吨的新鲜牛奶,径直朝300公里外的成都市驶去。自2105年引入奶牛养殖企业以来,汉源县皇木镇红花村的村民们已习惯了这一场景,诸多产自红花村的生态的食品已摆上了许多消费者的餐桌。

红花村地处2400米海拔以上,是典型的中高山山区,常年的低气温,似乎限制了这里的产业发展。“海拔高、气温低,同样也有适合其发展的产业。”多年来,红花村瞄准反季节蔬菜和高山养殖这两个突破口,加大特色农业发展力度。

“全村现已种植莲花白2000余亩,亩产近1万斤。”红花村驻村第一书记刘仕云介绍,多年来,红花村增加莲花白等农作物的种植规模,并改良种植技术,目前莲花白已实现了年产两季,除了在传统的4、5月有产出,在每年冬季,都会有产品供应市场。

与此同时,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村已有近40户农户开始喂养奶牛,其中包括4户脱贫户,地广人稀的红花村还拥有发展高山养殖的场地、气候优势,红花村还采用“企业+农户+销售”的模式运作,投资建场、饲养奶牛、技术指导、产品销售……各方分工明确,产业规模逐步扩大。红花村人均年收入已突破了1万元。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汉源县重点在贫困户收入、硬件设施、村容村貌、建设项目、反馈问题等方面苦下功夫。“目前,汉源县着力打好问题整改‘突击战’、巩固成果‘持久战’、总结宣传‘舆论战’、相对贫困‘破局战’,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用‘绣花’功夫全力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汉源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曹立波表示,通过各方多年努力,汉源县贫困发生率从10.5%降为0。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