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一段感念 把“幸福”捎给亲人

www.scol.com.cn  (2018-05-10 12:59:02)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王飞  

湖北省援建的汉源县第二中学。 湖北日报记者陈勇摄

5月9日早上9时,汉源县体育馆门口的广场上已经聚集起用柔力球锻炼的队伍。

“在这里锻炼安逸着呢。”听说记者来自湖北,71岁的任桂蓉笑着一把拉住记者的手,“亲人们来了!欢迎回家!”

汉源县体育馆正是湖北省援建汉源的成果之一。此外,还有文化大厦、汉源县人民医院等。用汉源人的话说,援建让汉源的基础设施建设“至少前进了20年”。

本报记者 游飞 湖北日报记者 张欧亚

各种援建场馆 先进又亲民

“汉源县体育馆,在省内县级体育馆里,现在仍然称得上一流。”汉源县体育局局长黄朝虎话语里充满了自豪。

7000多平方米的场馆没有一根柱子,屋面采用金属网架结构,其中最长的金属顶梁跨度达68米,正面和侧面采用玻璃幕墙;其顶部采光面积达到40%,即使白天不开一盏灯,仍能够保证室内充足的光线。

接球、运球、投篮……馆内的篮球场上,52岁的汉源人张光秋和朋友们正挥汗如雨,“我一有空就会约上朋友来这里打球。”感恩援建,汉源县体育馆一直坚持全民免费的原则,2016年,汉源县还将体育馆周边环境整体打造,创建了以体育馆为主体的汉源县体育公园,并成功被评定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

同样让汉源人自豪的,还有湖北援建的汉源县文化大厦。大厦集广播电视、文化娱乐、文物馆藏于一体。目前,汉源县广播电视中心、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展览馆等都设在其中,这里也因此成为全县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阵地。

文化大厦内800平方米的演播大厅,可容纳500余人。“汉源县先后在此举办了‘唱响汉源’新声代歌手大赛、梨花仙子选拔赛、汉源县新春惠民演出等一系列大型文艺晚会,真正实现了充分利用,文化惠民。”汉源县文新广局宣传股股长李晓玲介绍。

“湖北亲人免费乘坐”三轮车成见证

2016年10月,“《大河作证》——汉源县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展览馆”在汉源县文化大厦建成开馆。纪念馆内,收藏了一辆挂有“湖北亲人,免费乘坐”字幅的三轮车,真实记录了汉源人对湖北亲人的感恩之情。

2008年6月,湖北救灾队伍在一片长满玉米的高岗上搭建起14039间活动板房,比预定计划提前了两天。此后,湖北省又投入20亿元,启动116个项目的援建工作,同样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湖北速度”。

这一切,深深地感动着汉源人民。“湖北亲人,免费乘坐”的字幅,渐次出现在当地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三轮车上。

第一个在车窗上挂出这个字幅的是富泉镇人周凤华。那一年,他43岁。“我们最感动的,是湖北援建者为汉源拼命那种精神和力量。”10年后,在纪念馆三轮车旁,记者见到了这位朴素的汉子,“我们无以回报,只能尽自己微薄之力,感谢湖北亲人。”

周凤华告诉记者,其实他开始写的是“湖北朋友,免费乘坐”。时间长了,他认为“朋友”两字已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感情,就改成了“湖北亲人”。

如今,周凤华仍然在跑运输,不过三轮车已经换成了货车,自己也升级当了爷爷。面对回访的湖北记者,周凤华请求一定要帮自己捎句话回湖北去,“告诉湖北亲人:我们现在生活得很幸福,感谢你们!”

现场

感恩教育是“必修课”

张超 本报记者 游飞

5月9日,在汉源县第二中学的中心广场上,一些学生随着音乐节拍练着集体啦啦操,另一些学生则忙着踢足球;不远处的教学楼墙上,“恩情永不忘湖北援建情”“楚天蜀水一家亲 援建恩情心中留”等标语条幅格外引人注意。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在湖北省对口援建之下,汉源新县城实现了异地重建,开始新生活。饱含感激之情,汉源人将感恩教育设为了学校教育中的一堂“必修课”。

电子黑板、宽敞的操场、色彩鲜艳的足球场……“我知道,这些都是湖北省援建后才有的。”14岁的初二学生杜璐婷告诉记者,自入学以来,在不同的课堂上,老师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及湖北援建汉源的事迹。

她所就读的汉源二中,是湖北武汉市对口整体援建的工程,于2009年在新县城中心拔地而起。汉源二中校长叶涛介绍,目前学校基础设施逐渐完善,“花园校园”的建设也基本成型。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课,学校也会尽力培养出更多优秀学生回报社会。现在的汉源二中已先后成功创建“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校”“四川省阳光体育示范学校”等,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影响力不断扩大。

“抓教学质量,也不能让孩子们忘怀感恩之心。”叶涛说,学校不仅要求课堂上老师们言传身教,让同学们耳濡目染,还在校园内布置各种展板、标语。时值“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年,学校还将湖北援建学校的一些珍贵图片展览出来,为学生们上一堂生动的“感恩课”。

人物

八旬老人用镜头记录湖北援建

湖北日报记者 张欧亚 本报记者 游飞

听说来自湖北的记者要来采访,87岁的雷兆元老人坚持要走下三楼来迎接:“亲人来了,我怎能不下楼迎接?”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已经77岁的老人被孩子接到雅安市居住,原以为这辈子都不会回汉源。但2009年春,听说汉源新城建设如火如荼,他赶回来再也不走了,端起热爱的相机,奔走在泥土飞扬的新县城所在地萝卜岗,记录下湖北援建汉源项目的点点滴滴。

5月9日,坐在老人家中,他向记者展示了许多照片。

“这些是现在的汉源县城的位置,你看当时还是一大块荒山坡。”在这张荒山坡的照片上,老人凭记忆准确指出各种建筑的方位,“湖北在这里援建了汉源县体育馆,这边以前有个小水潭……”

照片太多,不能全部都冲洗出来,年近80岁的他又到老年大学学习电脑技术,只为了一件事——保存照片。如今,老人在电脑硬盘里,根据时间、项目等,分门别类地建起了许多文件夹,存放汉源重建的影像记录。

“这里是汉源二中建设前的山岗,你看现在建设得多漂亮,不仅有标准足球场、田径场,还有标枪、铅球这类投掷训练场,很多大学都不一定有这么全呢……”用鼠标点开一幅幅照片,老人如数家珍。

老人感叹,感恩,不仅因为他们为汉源提供的物质上的奉献,更是因为他们在援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湖北铁军”精神。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