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哥说“史”(五) 中国书法第一碑:何君阁道碑

2021-12-29 10:57:0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飞

何君阁道刻石。

四川在线消息(李炳中 吴磊 雅安频道 罗光德)2004年3月,一个令人惊喜的消息,从古老的东方飞向世界——

在神秘的南方丝绸之路上,有着“中国书法第一碑”美誉的东汉何君阁道碑离奇消失千年之后,又终于重见天日!

获得消息后,2004年3月22日,四川省考古院迅速邀请省内文物部门、四川大学、川师大教授二十余人实地考察,结论认定这处摩崖刻石就是自宋以来碑刻书籍、志书记录有序的何君阁道碑(也称:《尊楗阁碑》)原刻。

悬崖上保留了古代栈道孔遗迹。

专家们来到荥经现场踏勘,根据发现悬崖边上的栈道孔形制和分布,初步复原了栈道形状以及关于栈道、阁道之区别,确认是四川考古重大发现,并就摩崖刻石的文献、书法、古代交通等学术价值进行了研讨。很快,便将其特别推荐公布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何君阁道碑与严道古城遗址共同申报成为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荥经县城西约14公里的冯家村钻山洞荥河南岸。在一处陡崖峭壁上(下临荥河约5米,上距劈岩开凿108国道线4米),亲眼目睹到了这个神秘的汉代宝贝刻石。

东汉摩崖石刻遗存在荥河边上。

据介绍,刻石正面朝西北向,高约250厘米,宽约150厘米的人工凿成页岩断面上。上面岩石呈垂直状向前伸出约50厘米。形如屋顶,有效的保护了刻石免遭雨淋日晒,加之岩壁自身干燥,所以刻石得以完整地保存。

“蜀郡太守平陵何君,遣掾临邛舒鲔将徙治道,造尊楗阁,袤五十五丈,用功千一百九十八日,建武中元二年六月就,道史任云、陈春主。”在刻石上面,共有文字52字,分成7行排列,记录了东汉时期修建这段南方丝绸之路重镇古栈道的情况。摩崖刻石随字形繁简、任意结体,每行有7字、9字不等,字迹清晰完整,最大字径宽9厘米,高13厘米。这处摩崖刻石的书法风格极具早期汉隶典型特征,其结体宽博、横平竖直,波磔不显,古朴率直,中锋用笔,以篆作隶,变圆为方,削繁就简,反映了由篆及隶的演变过程。

何君阁道碑。

据专家介绍称,建武中元二年即东汉光武帝最后一年之年号(公元57年),据今已经久达1964年,这也是我们目前能见到的最早东汉隶书刻石。刻石的西面,还发现大小80×80厘米、深约50厘米、底径50×50厘米的栈道古代孔洞若干,位置与刻石基本在一条水平线上。

荥经是秦汉时期严道的治所,汉严道古城遗址东距《何君尊楗阁刻石》15华里。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牦牛道的起点。严道古为蜀之边徼重镇,贸易集散地。向西南即是雄关险隘,夏日淋冰的九折坂,见载于《汉书》,这里曾发生“忠臣叱驭,孝子回车”等历史事件。

“《何君尊楗阁刻石》的发现,对西南古代交通史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茶马古道。

据专家介绍,在过去的历史文献中,最早记录尊健阁碑的是宋代洪适所著的《隶释》,里面记载说:“蜀郡太守何君阁道碑,光武中元二年刻此碑,蜀中近出,东汉隶书斯为之首,字法方劲,古意有余,如瞻冠章,甫而衣缝掖者,使人起敬不暇,虽败笔成冢,未易窥其藩篱也。”

宋代晏袤评《开通褒斜道刻石》记载说:(褒斜道刻石书)法奇劲,古意有余,与《蜀郡太守何君阁道碑》体势相若,今《何君碑》不传。《汉隶字源》证何君阁道碑在雅州。《墨宝》记:“此碑出于绍兴辛未年(公元1151年)在荥经县,以适邛笮之路也。”

专家考证。

记者查阅《雅州府志》(卷之三·古迹)也发现有对何君阁道碑的相关记载:汉蜀郡太守治道碑……治西三十里,建武中元二年立;尊健阁碑……治西三十里,景峪悬崖间巽嵓,李焘有跋,建武中元二年立。据民国十七年版《荥经县志》却记载说,荥经举人汪元藻《重修何君阁道碑跋》:原石刻失传久矣!

实际上,清代的冯晏海《金石索》据《古刻丛钞》载有《何君阁道碑》拓本,清末大学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对该碑盛赞有余。

何君阁道碑文。

“2004年《何君尊楗阁碑》题刻的发现,佐证了宋代史书的记载,纠正了后期碑刻志书的误记。”

“《何君尊楗阁》刻石与汉著名摩崖《石门颂》、《西狭颂》、《甫阝阁颂》、《褒斜道》等刻石风格相类,皆以中锋用笔、以篆作隶,圆劲飞动。特别是与以前公认最早的汉代摩崖《褒斜道》更为接近。内容均为巴蜀地区郡太守役使刑徒修筑栈道,时间相距仅6年。而《何君尊楗阁》(公元57年)还早于《褒斜道》(公元63年)。”因此,荥经县的这处东汉刻石便成为了中国保存最早的“书法第一碑”!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