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雅安频道 廖诗雪 刘静茹)篝火映照着紧扣的手,森林课堂跃动着求知的心,非遗工坊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凭借独特的“23℃清凉”气候优势和“世界动植物基因库”的生态禀赋,雅安市宝兴县以山水为舞台,以熊猫文化为名片,巧妙融合非遗传承与藏乡风情,为各地游客打造了一场深度沉浸的独特体验,更在欢聚与互动中架起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
探秘自然:各族青少年的“基因宝库”
近日,在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密林深处,一队来自北京的青少年,在巡护员李贵仁的带领下,踏上了追寻大熊猫足迹的巡护路线。
来自北京的青少年研学团队踏上大熊猫巡护路线
“这叫珙桐,150年前,法国博物学家戴维就是在宝兴发现了它,”李贵仁指着一树绿叶介绍。当少年们的指尖触碰到这珍贵的“植物活化石”,森林瞬间变为生动的课堂。沿着大熊猫巡护路线前行,他们学习辨认足迹、安装红外相机,踮脚期待着镜头中能出现那位“黑眼圈大明星”的身影。在这片神奇的自然课堂里,来自不同地域的孩子们因共同的好奇心与探索欲相聚,在协作与交流中增进了友谊和理解。
有着“世界动植物基因库”之称的宝兴,正通过“行走的自然课堂”吸引着全国各地的青少年。自暑期以来,已有4批不同地域的青少年团队前来探访国家公园的奥秘。
青年“智”造:非遗工坊里的传承新声
另一边,穆坪贡砚非遗工坊内,清脆的金属叩击声响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大刚轻点一块外郎石砚料,向围拢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乡约起航”研究生实践队与“拾文思源”本科生实践队的学子们,细致演示如何甄选砚石。
“这里不只是技艺的展示空间,更是文化生命流动的生动课堂。”研究生队长章雨婕感叹着工坊里的“活态传承”。更令学子们印象深刻的是传统与创新的巧妙交融:承载历史厚重感的老青玉砚台,与由汉白玉精雕而成的熊猫灯、小马摆件,甚至“小笼包”饰品同室生辉,焕发出灵动的生活意趣。
由汉白玉精雕而成的摆件
工坊里,数控技术与手工雕刻的结合,为满足量产需求提供了新思路,也印证了章雨婕的观察:“非遗传承的精髓,在于那股与时代对话的生长力。”实践队员们不仅见证传承,更积极参与谋划:提出建立外郎石数据库、开发融入熊猫元素的轻量化汉白玉文创摆件……在热烈地讨论中,青年智慧融入古老技艺,为文化注入了鲜活气息。
文旅赋能:绘就清凉交融的多彩图景
近年来,宝兴县凭借“23℃清凉”,成为炙手可热的避暑胜地之一。在蜂桶寨乡熊猫新村内,游人漫步清风步道,沉醉于“悠然见青山”的意境;夜幕下的硗碛藏族乡,篝火点燃了多民族间无言的默契与温情。宝兴正以山水为媒,巧妙融合熊猫文化、藏乡风情等多重魅力,打造融自然生态与深度人文体验于一体的高品质避暑旅游目的地,并成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生动实践地。
这股清凉之风,已强劲吹向山城重庆。在“多彩宝兴·清凉‘怡’夏”2025夏季文旅推介活动上,激昂的藏乡歌舞与最新发布的《宠客十条》措施赢得阵阵掌声;熊猫文创产品与清甜的夹金山泉水实力“圈粉”。重庆市民王先生当场查询路线:“一定要带家人去住几天,享受真正的清凉!”
此外,宝兴文旅团队主动出击,积极对接重庆红岩干部培训基地、重庆市旅游协会等机构团体,重点推介宝兴优质的康养避暑资源和成熟的接待能力,为团队游、研学游、自驾游等市场开辟新通道,也为促进川渝地区乃至更广范围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创造更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