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雅安频道 刘静茹 廖诗雪)近年来,雅安县宝兴县通过设计转化、外出参展等多种方式,持续推动非遗技艺从保护走向活化利用,进一步拓宽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注入新的活力。截至目前,全县拥有1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国家级非遗项目“硗碛多声部民歌”、省级非遗项目“硗碛锅庄”等,各级非遗传承人达63名。其中,硗碛花腰带技艺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相关作品在国内外各文化交流平台崭露头角,深受大家喜爱。
能卡曼讲解编织技艺(图片来源:雅安市融媒体中心)
指尖创新、跨界融合,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近日,以“澎湃Blooming”为主题的巴黎设计周中国周在法国举行。其中,以“硗碛花腰带编织技艺”制作的“大熊猫冰箱贴”的亮相吸引众多人目光。差不多同期,“能卡曼非遗手作传承与发展知识讲座”在雅安市文化传承保护研学中心成功举行。活动现场,硗碛花腰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能卡曼通过图文、视频、实物与现场体验相结合的方式,近距离感受了硗碛花腰带技艺的独特魅力。
走进宝兴县夹金山村能卡曼工作室里,50多名手艺人正专注编织,彩线翻飞间,一只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化为牦牛毛编织的背包、服饰与饰品,这些融合传统与现代时尚的作品曾被四川乡村旅游协会永久珍藏,如今通过线上店铺及成都、广安、上海三地实体店走进全国市场。
“硗碛花腰带编织技艺”制作的“熊猫手包”
作为硗碛花腰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能卡曼三十余年如一日守护并推广这项民族工艺。“这门手艺是一代代传下来的宝藏,不能在我们手里断了。”她深知,唯有创新才能让古老技艺“活”下去、火起来。她大胆将国宝熊猫形象融入编织,汲取多民族艺术精华,赋予作品更丰富内涵。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业团队的助力下,传统工艺完成了从设计优化、品牌传播到电商运营的华丽转身,在当代市场站稳了脚跟。
传承技艺、居家就业,织出团结共富之路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见人见物见生活”。自2010年起,能卡曼工作室精心打造非遗研学项目,每年吸引数千人次沉浸式体验手工编织、品味地方美食、感受多彩民俗。游客可在工坊观摩艺人如何将绚丽的民族色彩“织”入生活,还可在正升级的“非遗小院”中体验地暖民宿与当地美食。
“硗碛花腰带编织技艺”制作的“熊猫冰箱贴”(图片来源:宝兴融媒体中心)
非遗的种子也在校园生根发芽。能卡曼团队定期走进中小学传授技艺,累计惠及学生上千名。“孩子们亲眼看到传统花腰带上的图案,竟能变身成他们爱背的时尚包包、爱穿的衣服,那种惊讶和喜爱的眼神,就是非遗未来最大的希望!”能卡曼说。
硗碛花腰带
最动人的回响,在村民日益鼓起的腰包里。工作室的壮大及文旅项目的红火,为周边居民开辟了居家就业的新路。参与编织与文旅服务的村民,年均增收可达3万余元。“守着家、做着喜欢的手艺,还能有稳定收入,日子真有奔头!”工作室成员用中处说。随着工作室扩建与非遗小院的落成,这条融合文化传承、创意设计、乡村旅游的产业链,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织造”力量。能卡曼和乡亲们手中的编织线,不仅串起了熊猫的灵动与民族的斑斓,更串联起文化传承的自觉与乡村发展的脉搏。非遗保护从不是凝固的“博物馆艺术”,在雅安这片土地上,它因创新而时尚,因开放而生动,最终在千家万户的参与中,织就了一条看得见、摸得着、可持续的共富之路,切实推动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