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在线(李梦琴 李康 记者 李婷)正值大熊猫国家公园成立4周年之际,近日,雅安市石棉县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栗子坪片区传来喜讯:经过多年保护,当地大熊猫数量从全国第四次调查时的25只增至33只,种群复壮成效显著。
雅安市石棉县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栗子坪片区是我国首个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被誉为“珍稀濒危物种基因库”。该片区地处小相岭山系核心分布区,因国道108线和京昆高速阻隔,大熊猫被分割为公益海和石灰窑两个孤立小种群,面临遗传多样性下降风险。

工作人员查看红外红外相机
自2009年起,栗子坪片区先后放归“泸欣”“淘淘”“张想”等9只大熊猫,还建立全国首个大熊猫小种群保护与复壮实验室,持续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和栖息地修复,促进基因交流。同时,石棉县通过监测巡护、红外相机监测、DNA检测等手段,对境内大熊猫进行全面监测。
监测数据显示,放归个体已成功融入野生种群,区域内大熊猫遗传多样性指数由0.581提升至0.745。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代勤龙介绍:“首只放归的大熊猫‘泸欣’成功产下后代,这是重大突破,证明放归是保护小种群的有效手段。”

大熊猫小种群保护与复壮实验室
不仅如此,大熊猫监测巡护队此前还在海拔3000多米的公益海区域首次拍摄到一只约两个月大的野生大熊猫幼崽,经DNA检测确认其母为本地野生个体。大熊猫国家公园石棉县管护总站大熊猫监测巡护队队长石旭表示:“这是多年保护以来首次拍到大熊猫活体幼崽,意义重大。”
在推动种群复壮的同时,石棉县还依托《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条例》的实施,投入资金升级管护设施,建设科普场馆。在孟获城景区打造的石棉大熊猫科普公园,运用3D投影、互动装置等科技手段,推出《欣欣成长记》等沉浸式展项,以首只放归熊猫“泸欣”为原型,展现其放归历程,已吸引近8000人次参观。“科普馆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大熊猫及其伴生动物,增强他们的保护意识。”场馆负责人付海峰说。

石棉大熊猫科普公园内,家长带孩子在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