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李婷 雅安频道 廖诗雪)乡村老人慢性病多,如何方便就医,在医改中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近日,记者从荥经县卫生健康局获悉,雅安市荥经县的“‘四个一’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相关经验,入选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编写的《2024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典型案例》一书。记者实地探访,试图从中找到答案。
活用基层“触角”
县域“接力”提升服务质效
记者来到位于荥经县花滩镇时,正赶上当地赶集的日子,街道上各种商贩人潮涌动。有意思的是,这里有座“健康小屋”,就修在“农贸市场”入口旁。大清早,不愿专门去医院的农村老人们,顺路来到这座小屋,就能随访、检查、开药、了解和预防慢性病等。
不少老人前往花滩镇中心卫生院中医馆看病(廖诗雪 摄)
“今早我们大概接待了十多位老人家,”在健康小屋的全科主治医师杨君燕介绍,农村老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常常需要调整生活习惯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为了直观地向他们表达健康知识,小屋还有米饭、蔬菜等参考食用量模型。
花滩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陈霞介绍,小屋的位置选择是一种“双向奔赴”。不仅符合当地老年人生活习惯,也提升了医生专门上门服务的效率。目前,包括这座小屋在内的花滩镇为3000多位老人建立了慢性病数据档案,提醒他们定期随访,跟踪治疗,达到医防融合。
自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全国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以来,这座小屋也是感应医疗改革变化、资源下沉的最敏锐的触角之一。一些过去需要一周等待时间的程序,现在可立即生效。此外,当地总医院还会定期派专家来义诊,小屋发现新发慢病病人,需要转诊县医院的,也有专人对接,相关慢性病控制率在80%左右。
前往荥经县总医院龙苍沟片区分院开药的老人(廖诗雪 摄)
同样是在当地的荥经县总医院龙苍沟片区分院,医疗机构合并后,不少老人散个步就能来就诊。陶大爷吃午饭前,就顺便来这开了点清热的药:“很方便,走10分钟就过来了,比以前去县里检查来回方便多了。”
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以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重点,推动人员、技术、服务、管理四个下沉,核心是专业人员的下沉,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使更多的常见病、多发病能够在县域内得到解决。
“四个一”破题
整合特色资源沉下来
具体操作上,荥经县围绕“四个一”在做探索。坚持“一把手”主抓,建立县委书记和县长坚持每月调度部署等工作机制。坚持“一盘棋”统筹,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同等业务一人管等,解决多头管理等乱象。坚持“一揽子”放权,让优秀的人才互相流动,考核上尊重“一院一策”,激发基层员工活力。坚持“一家人”考核,建立总医院“1+2+5”绩效考核体系,解决总医院重医疗轻公卫、政令不畅等问题。
在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时,花滩镇中心卫生院重视特色中医资源的下沉和服务(廖诗雪 摄)
最直观的感受还是在老百姓身上。“不用再搭车去县医院进行小手术,大大节省了时间和往返交通费用。”50多岁的李邦琼顺利完成缴费后,依次接受了血常规、心电图等必要检查,静待即将到来的手术。在这里,医疗服务的便捷与高效让她深感欣慰。
记者在花滩镇中心卫生院发现,这里不仅有DR(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胃镜、动态心电图等设备,还有结合当地中医基础,下沉了荥经县中医院的特色,开设了中医馆。不少老年人在此接受针灸、中药等治疗,费用少则10元内,多则30元左右,还可享受医保。
健康小屋内的慢病饮食指导模型(廖诗雪 摄)
花滩镇中心卫生院党支部书记任艳看来,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下,新的绩效考核后,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吸纳了各地优秀的力量,涌现出了不少深受老百姓喜爱的医生。对此,荥经县总医院龙苍沟片区分院院长杨黎深有同感,比如院区内“90后”医生费阳,常常收到当地老人欢迎,“点名”要其看病。与此同时,医院每周还要接受县级医院的副主任医师等培训指导,不断提升业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