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他们是重建路上“最可爱的人”

http://www.scol.com.cn  (2016-07-22 10:03:47)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王飞  

三年重建路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的风雨兼程,有的长期带病坚守一线

□本报记者 罗向明 游飞罗之飏 张守帅

人物名片

姚建新 雅安市雨城区姚桥新区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

重建感言

天天处在城市发展拆迁工作一线,最令我感到高兴的是没听到哪个村民说当初不该搬之类的话,这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和肯定。

7月13日上午,记者见到姚建新时,他正在光华山脚下金石砖厂采料车间拆迁现场忙着拆迁的事。

姚建新的声音有些嘶哑,脚上还穿着一双雨鞋。

头天晚上下暴雨,蒙子村仙关组背后路边沟渗水,存在安全隐患。一大清早,他和其他管委会干部就赶到现场,立即将该片区7户村民转移到安全地带,同时疏导沟渠,展开排险工作。

刚忙完,姚建新又赶到金石砖厂采料车间,和国资公司的工作人员一起清点设施设备。“今天是个高兴的日子,终于签字同意拆迁了。”谈起这个近年来遇到的“最难”项目,姚建新长舒一口气。

采料车间不远处就是雅安灾后重建头号工程——北外环线,当时要拆迁1400余户村民,姚建新和管委会的工作人员只用了3个月就基本完成,而砖厂这个项目,他却差不多前后忙了一整年。“砖厂是雨城区20多年的规上老企业,有130多名员工。”姚建新说,这几年灾后重建,砖厂的效益还不错,在这种背景下要拆迁,难度可想而知。

一年多时间里,姚建新和同事不知道跑了多少趟企业,企业主的思想工作做通了,又一个一个跟所有员工谈,其间被撵出去过许多次。而为了安置好员工,还要反复到上级部门咨询、争取政策。“我现在的白头发,至少一半是为这个项目焦出来的。”姚建新开玩笑说。

姚桥新区是雅安新城区开发重点区域,这些年,姚建新和同事们先后完成了辖区5个村40个村民小组中的26个小组的拆迁工作,有力推动了新区建设的步伐。

人物名片

周树康 宝兴县灵关镇新场村党支部书记

重建感言

做农村基层工作的人要有责任心,要不怕吃苦,把百姓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才能与大家建立良好持久的关系,工作才能开展下去。

7月14日13时许,记者在新场村头见到了55岁的周树康。周树康今年55岁,在“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重建过程中,作为村支部书记,他时刻奋斗在灾后重建第一线;作为老党员,他身体力行地感染着每一个群众。

在去往村办公室的途中,周树康停下来好几次,激动地与我们分享新场社区的重建故事。“我们所处的位置是新场石街,道路两旁有18个熊猫雕塑,每一个雕塑背后都有熊猫的真实故事;街上还有接近20家石材企业进驻,每一个企业所筑雕塑都颇具特色。我们利用灵关石材的优势,正努力将新场社区打造成4A级旅游景区。”面对焕然一新的新场社区,周树康自豪地说。

重建过程中,新场村的工作重点也是难点之一便是村民的农房拆迁、改建问题。为此,村上成立了自建委,周树康兼任自建委主任。他组织成员,挨家挨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面对部分不理解的群众,周树康甚至住在村民家中,与村民聊未来、话家常,在不经意间转变他们的思想。他组织村组干部调解民事纠纷42例、协调重建规划矛盾36起,发动自建委协调企民纠纷、合同纠纷、劳务纠纷上千件次,有力地保障了施工顺畅。

由于长时间高负荷的工作和饮食不规律,2014年7月,周树康胃炎发作。但在雅安住院治疗8天后,他又投入灾后重建的工作。如今,他的病时常复发,但在能够坚持的情况下,他仅简单服用药物,绝不离开工作第一线。

人物名片

三年来奔波在重建一线的新闻媒体记者

重建感言

用脚步丈量灾区土地,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重建历程,谱写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灾后重建壮丽诗篇。

7月21日,省委、省政府表彰四川省“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作出突出贡献的新闻媒体和新闻人被授予荣誉称号。

四川日报地方记者部、四川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时政新闻部等省市新闻单位或部门荣获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人民日报社四川分社采编中心主任王明峰、新华社四川分社副总编辑叶建平等荣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无论生死竞速的抢险救援、攻坚克难的过渡安置,还是充满希望的灾后重建,新闻记者始终冲在第一线。他们准确传递灾情、权威解读政策、反映群众呼声、报道灾区变化,为重建顺利推进凝心聚力。“灾后重建每一个故事,每一个感人细节,都是在弘扬正能量。”3年来,叶建平在国家级主流媒体发表灾区恢复重建的文章上百篇,让外界了解到灾后重建体制机制的创新和重建新路探索取得的重大成果。

四川日报共刊发灾后重建报道2500多条(件),全景式展现灾区走过伤痛、拥抱新生、探索出重建新路的历程。川报地方记者部发挥驻站优势,当好观察者、记录者、建议者,参与了每个重要时段的报道工作,并借助媒体融合优势,实现全媒体报道。川报驻雅安记者站站长王飞说,能够参与再造锦绣河山的历史进程,所有付出都值得。

3年来,四川广播电视台记者跋涉在灾区的城市乡村,见证重建新房的竣工、工厂生产的恢复、乡村再次迎来丰收。由川台新闻中心采制的关于芦山地震灾区的节目达到1100多条。川台新闻中心记者任昌宇表示,新闻所传递的灾区人民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将继续激励灾区干部在奔康致富的新征程奋勇争先。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