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告别“汤罐药罐”的单一定位 千年砂器 浴火新生

www.scol.com.cn  (2018-01-08 09:11:15)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王飞  

随着一个直径约2米的馒头状“大碗”缓缓揭开,火红的火苗蹿出地坑,露出10来个烧得红彤彤的砂罐……烧制砂器30多年的匠人黄绍军拿起杆子将砂罐一个个放进旁边的还原坑“闷燃”。“窑还是从前那个窑,烧制方法却略有不同。”

这是1月3日荥经县六合乡古城村一家砂器厂内的一幕。

一个月前,在2017第五届中国西部陶艺作品双年展上,荥经县被授予“中国西部黑砂艺术之都”称号。两千多年火舞窑红的岁月叠加,从粗朴犷美到至美大雅,古老的荥经砂器在一群非遗传承人手中,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困境

长期以来,荥经砂器在世人眼中的印象,只是用来熬药煮饭的砂罐

荥经古称严道,是南方丝绸之路重要驿站。早在2000多年前,荥经县便是砂陶产地。2008年,荥经砂器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但长期以来,荥经砂器在世人眼中的印象,只是用来熬药煮饭的砂罐。荥经人家一般都有两个砂罐,一个炖肉一个熬药。

为了改变“荥经砂器”品种单一的形象,当地砂器匠人进行了不少尝试。

今年50岁的叶江13岁开始学做砂器,既是师傅又是岳父的洪万忠是四川省民间高级艺术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岳父就开始尝试着做茶壶。虽然品相单一,但至少迈出了改变的第一步。”

1997年,叶江也开始研究将砂器制作成茶具的工艺。“没有图纸,没有书籍,全靠看电视上古装片场景来琢磨。为了一个器形,有时会想好几天,连梦里都是。”

确定器形后,制作更充满难度。“不仅要掌握黏土与其他微量元素的配重比例,还要把握烧制时的温度,试验更是反反复复。”叶江说。

1999年,叶江终于成功制作出茶具类砂器。此时因投入太多资金,他连工人的工资都发不起,自己的厂被迫关掉。

上世纪末,由于市场需求量减少,大量砂器滞销,荥经砂器作坊相继关停,店面从最鼎盛时的100多家萎缩至十余家。

此时,与叶江相邻的朱氏砂器,非遗传承人朱庆平也在进行试验。“传统砂器为银色,我觉得过于单一,想改变一下。”2000年,看起来更富质感的黑色砂器在他手中诞生。

解局

从过去售价几元到现在十多万元,荥经砂器的商业价值,正逐渐被挖掘出来

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重建以来,随着关注增多,荥经砂器再次回到了人们视野。

当时,荥经砂器作坊已开设50余家,近400人从事砂器制作。荥经县把砂器产业复兴作为灾后重建的重点项目,准备借助“荥经砂器”这张地域文化名片,打造一个集产业发展、遗址保护、文化创意、旅游休闲、艺术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南丝路黑砂都”。

荥经砂器迎来了产业复兴前所未有的机遇。一并而来的,是一场声势浩大的产业变革。

2013年,四川省油画院专职画家林萍专程到荥经采风,被砂器技艺深深吸引。“荥经砂器材质张力很大,应该不局限于制作生活器皿。”她用艺术家的眼光,为这门古老的技艺“诊脉”。

在林萍看来,想要拓展砂器的市场价值,只有打破传统的单一制作模式,把砂器从普通的炊具向餐桌艺术品转型。

采料、粉碎、搅拌、制坯、晾晒、焙烧、上釉……林萍扎根荥经,一头钻进砂器制作工坊,不断尝试改良。“我的作品不同于传统砂器,需要用釉作画,对火候的把控更是没有借鉴经验,只能从制作小小的茶杯开始,反复试验。”

2014年,林萍的第一批“试验品”出世,这些带着釉色的砂器,在当地引起轩然大波,“许多老匠人不理解,认为这些作品改变了荥经传统砂器的本色。”

在林萍不断尝试下,荥经砂器不再只是简单的黑银色器皿,开始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身,造型丰富的茶器、花器、餐器,颠覆了人们对荥经砂器的传统印象。

与此同时,像朱庆平这样的传统手艺人也逐渐转变思维,开始尝试烧制花瓶、茶具等工艺品。2010年,朱庆平还办起了砂器传习所,鼓励年轻人学习和传承荥经砂器技艺。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荥经砂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前段时间,还有一个北京客户,专门上门找我订制一个价值十多万元大茶壶。”叶江说。

从过去售价几元到现在十多万元,荥经砂器的商业价值,正逐渐被挖掘出来。

展望

尝试器型演变、更新烧制工艺、拓展销售渠道,当地匠人的努力,为荥经砂器产业复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在荥经县六合乡古城村,千年老窑里还在烧制炊具、花盆、砂罐……走的是传统路线;庄王砂器的茶具匠心独运,走的是茶文化路线;荥窑砂器美轮美奂,走的是工艺路线;林氏砂器大巧若拙,玩的是文化味;而朱庆平等荥经砂器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则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走上了一条综合发展的路径……

在去年12月举行的第二十六届中国食品博览会暨中国(武汉)国际食品交易会上,林萍代表荥经县砂器企业在推介会上发言,“将艺术融入传统,使作品更具个人‘符号’感,是我正在做的,也是未来会继续的事情。”

为荥经砂器产业做出努力的,不止林萍一个人。

开起了砂器店的朱庆平还有更大的“野心”:“目前虽有产业、有载体,但还需要再打造,只有建立比较完备的产业链,才能更好地推动荥经砂器文化的传承。”

现在,叶江平均每个月要烧制20-30窑砂器,“我没有太多想法,只想潜心钻研技艺,制作出更多能代表自己、代表荥经砂器水平的作品。”

如何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生活?荥经砂器制作手工技艺如何更好地实现当代价值?荥经砂器产业复兴之路,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营销、宣传方面,我们还需加大力度。”荥经县中国黑砂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杰坦言,“荥经县虽然2004年就成立了砂器协会,但在组织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并不大。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南丝路黑砂都’砂器产业园,就是要让荥经砂器形成完整产业链,进一步开拓市场,打响知名度。”

记者 游飞 刘逸梅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