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浴火重生 灾后重建芦山新路

http://www.scol.com.cn  (2017-05-11 09:14:59)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王飞  

最闪耀的光芒

芦山地震灾后重建新路没有终点,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融入中华民族精神中,生生不息,催动我们走向新的胜利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一篇名为《四川人》的文章,曾有这样一段描述,“四川人的幽默,在如此恐慌、如此悲情的情形下突如其来……创造了一个想必是任何人类自然灾害史都没有记录过的奇异景象。”

从汶川到芦山,四川人豁达乐观、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光芒与日俱增。

这是在芦山抗震救灾中发生的两则故事:

地震后,一位去迎娶新娘的军人调转婚车车头,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在成都卖馒头的徐记蓬,带着3辆车开赴芦山,他把整个店搬到灾区,无偿供应馒头,人称“馒头哥”。

这幅景象,是人类从不向灾难屈服的坚韧品格使然。

“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越是要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的凝聚力,越是要鼓起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气神。”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党中央迅疾号召,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从断裂带到滑坡体,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气壮山河的生命大营救,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惊天动地的时代壮歌,铸就了一座史诗般的精神丰碑。

多难兴邦,多难砺党。在经风沐雨中铸就的精神丰碑上,刻下了迎难而上、冲锋在前的大勇担当——

芦山地震发生后的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是对各级党组织、领导干部和广大共产党员最现实最直接的考验。震后短短1个月,5100多支党员突击队,8万多名共产党员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同样经历家园破碎,同样承受亲人离散,但领救济、发帐篷,他们朝后让;挑重担、克难关,他们往前冲。有他们在的地方,人民群众就有了“主心骨”;有他们在的地方,灾后重建就有了“领头人”。

在感天动地中铸就的精神丰碑上,刻下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相助——

地震当晚,年仅17岁的汶川地震孤儿姚华东,赶赴灾区参与抗震救灾,用他的方式,完成了一次感恩致谢。据不完全统计,芦山地震发生后,有超过700个社会组织、1.8万名社工和志愿者亲赴灾区参与抗震救灾。

在攻坚克难中铸就的精神丰碑上,刻下了不等不靠、感恩图强的大义自强——

“自家的房子自己盖!”8岁的杨旭日说出了家人的共同想法;“有奋斗才能有好日子过!”这是灾区人李军向灾难的宣告……伴随“中国梦”和“感恩奋进”的主旋律,“自力更生、开拓创新”“知恩、感恩、报恩”成为灾区人的集体大合唱。

剧作家易卜生说: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

雅安,石棉,安顺场。80多年前,英勇的工农红军在此强渡大渡河,打开中央红军胜利北上的通途;80多年后,大渡河见证,再大的灾难,也阻挡不了浴火重生的步伐——这是永放光芒的长征精神,与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一次跨越时空的交汇,也是灾难与磨砺中迸发出的那道最耀眼的光芒。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汇入中华民族不断磨砺升华的民族精神中,生生不息。

201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唐山地震遗址公园纪念墙前驻足良久,“我们今天要继续弘扬抗震精神,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穿越灾难,跨越新生。复兴伟业,只争朝夕。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本报记者 谭江琦 王怀 胡敏 张彧希

首页上一页......2345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